零時政府成立的確定時間?
2012 年 10 月「Yahoo! Open Hack Day[1]」前夕,原本要以電子商務為主題參與的工作小組,在看到政府推出的「經濟動能推升方案[2]」廣告後,對其中隱含資訊不對稱、不透明的心態相當不滿,臨時決定更改題目,決定將中央政府總預算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。
在短短三天內,完成了【政府總預算視覺化[3]】專案,是零時政府的第一項成果,也初步凝聚了科技工作者以資訊技術參與公共議題的動能。到目前(2013 年 3 月底)為止,零時政府已經舉辦了三次黑客松工作坊,參與人次超過兩百位,有十數個專案正在進行中。
用什麼樣的形容詞形容零時政府在開放資料中,所扮演的角色較為恰當,是開放資料倡議組織嗎?或是?
零時政府 (g0v.tw) 是以資訊參與公共事務的社群,是一場「開放政府」的運動。「開放資料」是指政府將資料以適當的格式與授權開放出來,期待增加施政透明度,以及刺激加值服務市場發展。而 g0v 的目的,就是在以資訊呈現事實,達到更透明的政府,提供更好的公民服務。兩者雖不盡相同,但互為推進的動力。
我們不只倡議,而是直接進入廚房,把夢想變成計畫,用 open source 社群的工作方式[1],讓大家自主參與[2],把計畫推向成品。黑客松活動則邀請各領域的參與者提出問題、規劃解決辦法,並徵求協助,在緊湊的一日活動中,彼此激盪出實作的火花。
零時政府從命名就透露了數位原生的特質,把「零」放入 gov 成為 g0v。g0v 從技術出發,以問題意識為動力(想看到政府預算整體面貌、想清楚掌握立院資訊、想要好用的中文辭典、想迅速整合福利補助需求等),以實作專案為主幹,以開放分享為成果,除了提供各式線上服務外,也希望直接提供公民容易取用及分析的各類文件、數據、資料,讓 data journalist 門檻降低,進而改變現狀。
g0v 的專案與成果皆以開放授權釋出,因此可以持續累積成長,不致因為單一貢獻者忙碌或退出而停滯。任何人只要貢獻程式碼、想法、文件等可累積的產出,就是 g0v 的成員。專案之間毋須中央協調,即可彼此自由橫向整合支援,與網際網路開發組織「粗略的共識、會動的程式(Rough Consensus and Running Code)[3]」之核心原則相符。
[2] g0v 宣言
開放政府資料在台灣法規上,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?如何解決?
目前台灣政府機關釋出的資料,幾乎都不是開放資料,只能稱其為公部門資訊(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, PSI),其法源為「政府資訊公開法」。但該法僅規定「政府機關應主動公開資訊」供公民閱覽,並未規範釋出資訊之再利用與商用的授權,造成開發者欲使用政府資訊提供服務時,面臨資料所有機關可能採取法律行動的陰影。而大力推行開放資料的先行國家,如英國、美國、法國等,皆有中央政府統一公布的開放授權建議條款。中研院出版的開放政府手冊[1]中,建議修改政府資訊公開法,納入開放資料概念。
其次是格式問題,關乎資料是否能容易的被電腦程式處理。依照研考會所訂定的「政府資料開放作業原則[2]」,已有提到「資料集應採開放格式提供」,這部份相當值得肯定。而格式之中所包含的,則是語意結構問題。如目前政府所公開的地理資訊相關資料集,每份中所使用的座標系統就不盡相同。這部份也應該有一份全國通用的建議文件,說明資料中包含某類資訊時,應用何種標準、編碼來發佈。例如:資料中若包含縣市村里行政區,應使用主計處頒佈的代碼[3],如此才能達到「開放資料分級[4]」定義中「不同資料集互相連結」的最高等級。
[3] 行政區域及村里代碼